10月15日下午,著名党史国史专家、原国防大学林蕴晖教授做客“珞珈党史党建学工作坊”第4期,与我院师生在学院105活动室座谈“党史国史研究的选题问题”。座谈由学院党委书记罗永宽教授主持,中共党史党建系宋俭教授、万军杰副教授、李学桃副教授和部分青年教师、相关专业硕博研究生、本科生与慕名而来的兄弟院校师生参加座谈。
座谈伊始,林蕴晖教授回顾了参与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学术研讨与人才培养的历史,并就历任学院领导和相关学科队伍的关心与支持表示诚挚感谢。林教授表示,此次座谈的选题是对“青年学者选择党史国史研究课题难”这一问题的关切。林教授认为,青年学者普遍认为的这种困难主要体现为四个方面:一是发现很多历史问题早有结论。二是想到的问题早已被他人研究过。三是觉得值得研究的问题没有资料可循,或是找材料、查档案存在困难。四是研究成果难以被认可,发表存在困难。
对此,林教授结合几十年来从事党史与国史研究的心路历程,分享了他对选题研究的看法:第一,选择有价值的研究课题需要对相关历史进行总体把握,这就需要对已有资料进行充分阅读与知识积累,涉猎面也要广,发现新问题就比较容易,分析论证时也能给予研究对象合适的历史定位,爬梳过程中也能够对史实胸有成竹,就史料信手拈来。第二,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人们的认识也在前进,因而在时代变迁与个人际遇的交织中,研究者对历史的理解普遍也是不断发展的。因此,相似的问题也就具有了新的研究价值与研究意义。第三,关于找材料、查档案难的问题,这其实是史学研究普遍的问题。不过,20世纪80年代以来,尤其是新世纪以来,党史国史研究呈现出崭新面貌,诸多领导人的文稿、文集、年谱、传记,老一辈同志的日记、回忆录、口述史,各类文献汇编资料等等陆续出版,披露了大量一手历史资料。所以,我们在苦恼找材料难,挖掘材料辛苦的同时,也需要更多关注已经被整理出版的材料。第四,关于研究成果难发表的问题,这实际是在党史国史研究的既有原则与基础上,时代对于我们提出的反思要求与更高期待。对此,林教授援引2010年6月19日,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史工作的意见》提出的,党史国史的研究工作应“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真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坚持严谨的科学态度。实事求是全面记载和反映党的历史”,“深入总结正反两方面经验”,“使党史成果经得起人民和历史的检验”,勉励青年党史研究者在进行选题与写作的过程中应遵循上述原则,实事求是,坚持论从史出,是否坚持党性与科学性的统一,做到把探究历史原貌与站在时代高度撰写历史统一起来,在选题与研究中洞察历史规律,回应现实问题,回答时代关照。
在热烈的掌声中,座谈进入对话环节。在场师生分别就传统党史研究与概念史探究的边界、历史材料的考究与历史书写的尺度、民营经济的研究现状与研究话语、《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的编写特点与版本、历史背景对历史材料形成的影响及研判等各自关注的问题与困惑等同林教授展开深入交流。林教授认真作出了回应与解惑,并总结指出,党史国史的研究首先是历史研究,这就要求我们在坚持历史研究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崇尚史学精神,鼓足史学勇气,保持存疑态度,积极探索创新,下足基本功夫,这不仅是我们开展历史研究的基本遵循,更是我们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前提与基础。宋俭教授也就上述同学的问题与困惑给予回应和点评。
最后,罗永宽教授就本次座谈的内容进行总结。他指出,林蕴晖教授如今已91岁高龄,仍不辞辛劳,再次来到武大马院为大家带来精彩的研究分享,为刚刚踏入党史国史研究大门的学子们指点迷津,我们深受感动。林教授在长达两个半小时的座谈中深入浅出、循循善诱,结合自身七十年来从事党史国史研究的经历与心得,在既有问题的总体把握、发展中的历史问题、历史资料的挖掘研读、实事求是的研究态度、历史研究的时代关照等五个方面解答了大家普遍存在的“党史国史研究选题难”这一问题的困惑。通过其中的具体案例也可以看到,林教授的研究从不满足于既有结论定性,坚持秉持求实求真、严谨踏实的学风,探求本相的学术勇气,坚持对既有研究的跟踪与质疑,这是非常值得我们在座各位历史学者学习追崇的。林蕴晖教授平和近人,诲人不倦,多年来对我们学院相关学科的建设提供了很多支持与帮助。这些都是林蕴晖教授作为学界专家、前辈长者与武大马院发展联结的点滴见证与深厚情谊的具体体现。
据悉,此前,林教授已将自己多年来研读珍藏的大量书籍赠予武大马院,学院专门为此设立“林蕴晖党史国史藏书室”,藏书室吸引了诸多师生前往查阅研读。
座谈在师生们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文字:杨汝博,图片:王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