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9日上午9时,首届全国重点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类专业本科生研习营之青年思辨会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学子们就人工智能、基因编辑、锦鲤抽奖等时政热点话题展开讨论。与此同时,因研习营而相聚的各校指导老师们也齐聚武汉大学早期建筑群之一——珞珈山“十八栋”,共同就马克思主义理论类专业人才培养的问题进行研讨交流。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陈崎、王衡,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叶方兴,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宫长瑞,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胡芮,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苏剑,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杨威、周绍东、李华、陈武、简繁等老师,参加了圆桌谈活动。本次活动由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主办、马克思主义学院青年教师协会具体承办,刘水静老师主持会议。
整个圆桌谈气氛轻松愉悦。十几个年轻教师一见如故,虽然外面寒意渐浓,但室内洋溢着温暖。来自不同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的老师们,围绕着马克思主义理论类专业的招生机制、培养理念、课程体系、毕业就业、存在问题等进行了深入交流。
陈崎老师认为,现阶段,无论是国家大环境还是学校小环境,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与本科人才的招生培养,都是十分有利的。他着重介绍了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专业在师资配备、课程教学方面的特色,以及2018级马克思主义理论本科专业设置的基本情况和人才培养的具体举措。
王衡老师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培养,有利于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类本科人才培养的学科支撑和学生的专业归属感,有利于逐渐形成本硕博贯通的人才培养体系。
叶方兴老师介绍,华东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主要招收免费师范生,以为国家培养中学政治课后备师资为主要培养目标,在培养过程中注重学生的经典阅读和教学技能的训练。叶老师还表达了对师范生“品种单一”现状的忧虑。
宫长瑞老师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分析了兰州大学所处的特殊地域环境对人才培养的双面作用:艰苦的学习环境一方面可能会使一小部分学生产生疏离感,另一方面却能使更多学生形成一种“共同战斗、抱团取暖”的集体意识,在艰难的条件下磨砺意志、埋头苦读。近年来,兰州大学还实施“登攀计划”和一系列奖励机制逐渐加大人才培养方面的资源投入。
在河海大学,黄明理、金林南、谈育明3位思政老师联手打造的“黄金谈”组合风靡校园,成为学校的一张“名片”。胡芮老师在发言中以此为例,强调了教师个人的人格魅力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
苏剑老师基于男女比例情况分析了所在马院师范生的就业走向。苏老师表示,原来学院的调剂率很高,整个学校最低投档线的确定主要依据马院的招生情况,而如今大环境向好,报马院的人多了,调剂率问题就有了明显改善。
杨威老师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类专业人才培养需要处理好“招生”与“培养”、“博”与“专”、学生个人发展意愿与专业教师合理引导之间的关系。要为学生尽量打通未来专业发展、职业发展、人生发展的更多通道。
10点30分,圆桌谈在不知不觉中落下帷幕,各位老师意犹未尽地赶往闭营式会场。各位老师在繁忙的行程中抽出时间,畅谈人才培养,展现了老师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专业和人才培养的拳拳之情,同行之间惺惺相惜的切切之意。冬雨后的珞珈山,透亮澄净,而此间播下的人才培养理念的种子和兄弟学校之间的情谊,也一定能在未来的人才培养过程中披荆斩棘,落地生根。
通讯员:马恒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