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积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精神,进一步加强学院师德师风建设,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和一支素质过硬、作风优良、敢于担当的干部队伍,学院党委自九月起持续开展“铸魂育人 风清气正”主题教育活动。学生记者团推出“师德师风先进典型”系列报道,弘扬他们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人的事迹和精神。现聚焦学院部分青年教师教书育人风采,后期还将继续推出。
张荣华:教学能手 心灵捕手
2018年湖北省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思政组二等奖第一名、2010年武汉大学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连续两年的武汉大学优秀教师,这些沉甸甸的荣誉满是对张老师教学能力的肯定。张老师教学风格生动活泼,深入浅出。他善于用形象的比喻和具体的图像阐释复杂的理论,能极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他的课堂广受学生欢迎。
课下,张荣华老师幽默风趣,平易近人,非常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对引导和教育学生充满热情。张老师很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格,善于把专业知识融入到教育中去,经常和学生促膝长谈,对同学们循循善诱。有时他还组织户外活动,丰富学生的人生体验,在体验中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成长。
张老师还义务承担了许多学院心理健康培训工作。每年“阳光使者”心理健康培训、学院团体心理辅导,张老师都会抽出时间参与。授课和心理辅导的主题涵盖了心理健康、压力应对与情绪管理、婚恋情感等等。课后,张老师还留下自己的联系方式,鼓励内心困惑的同学可以向他寻求帮助。张老师的公众号“心理荣华”也是他与同学们分享心理学知识,进行互动交流的一个平台。张老师不断向同学们释放着善意与关怀,帮助同学保持心理健康,帮助那些暂时陷入困惑和迷茫的同学驱散心中的阴霾。
李向勇:春风化雨 良师益友
李向勇老师总带着笑容,给人满满的亲和力。每次给研究生授课,李老师都提前二十分钟到达教室。除了为提前检查教学设备,李老师也是希望能更多地与同学交流。课前,李老师总是一边倾听同学们分享新闻、交流学习心得,一边适时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看法,无论是清奇的脑洞,还是琐碎的烦恼,都可以在李老师这里得到回应。课前轻松、活跃的氛围总让每位学生如沐春风。课后,李老师常常会被提问的学生缠住,但是不管是研究生的专业课,还是本科的公共课,李老师都会耐心地为学生答疑解惑,哪怕挤占很多个人时间,也不会有任何倦怠或者应付。
学生培养上,李老师采用的是“鼓励式”和“反馈式”的互动培养方式。当学生论文没有进展时,李老师总能换位思考,和同学分享他学生时代的故事,告诉学生“不着急,好文章都是改出来的,进步都是一点点积累起来的”。李老师指导学生论文写作不仅细致入微,还十分注重互动和反馈。修改论文时,小到标点符号和论文格式,大到论文结构和行文逻辑,他都会给学生清晰地标记和批注。同时,李老师非常尊重学生,愿意倾听学生想法,指导学生经常是用商量式的语气,诸如,“我们一起再思考”、“此处还需继续斟酌”、“建议你去看一看某某的书”等等。在给研究生授课时,李老师会要求同学提前构思课程论文,并给每位选题和内容框架方面的建议。更令人感动的是,在结课后,李老师依然会给每位同学反馈课程论文的修改意见,帮助每位同学后续进一步完善文章。
李老师对学生的关心与培育蕴含在生活的点滴小事之中,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陈世锋:教学改革 有声有色
上过陈老师课的学生都会给出这样的评价:“陈老师的课生动幽默,深入浅出,充满了理性和思想。”这样的课堂效果与陈老师课下的不断打磨是分不开,而打磨的关键就是不断与时俱进。
思维无内容便会空洞,内容无方法就会盲目。陈老师认为,新时期的教学改革,尤其是思政课的改革应当立足内容,创新形式,使形式与内容真正做到有机统一。陈老师教学改革的成功有赖于在两个方面所做的努力。
一是多维教学,艺术设计。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大学生对思政课的要求也日益提升。对此,陈老师紧跟时代,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和平台,比如弘毅学堂、MOOC平台、还有两微一端等等,采取线上线下多层次、多角度的教学方式来开展教学活动。
不仅如此,陈老师还十分重视学生的分组展示。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启发学生是陈老师坚持的理念。在去年的全国高校学生思政课公开展示活动中,王加印同学的作品“资本主义必然走向社会主义”荣获一等奖。其实,这一作品并非为此活动专门打造,而是在陈老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上所提交的随堂作业,作品的创意灵感就来自于武大慕课的形式。
在陈老师的眼中,一堂课不仅是一场教学实践,更是一件活生生的艺术作品。陈老师会精心设计每一堂课演示文稿的风格和色调,认真选取和准备教学素材。正是富有艺术性的、与教学目的高度契合的教学素材配上生动活力的教学演示,才让陈老师的每件教学作品都充满吸引力。
二是立足教材,开放对话。教学改革不仅要看方法,更要关注内容。在这一点上,陈老师主张要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为立足点,保持开放交流的态度,对接中国社会现实、中西优秀文化成果、学术前沿理论,充分考虑学生思想实际,与学生进行互动对话,使思政课教学“活起来”。在最新一期的武大思政MOOC中,老师就以“电脑能超过人脑吗”为话题,和计算机专业出身的陈训威老师就人工智能这一热门话题对意识的本质问题进行了风趣又不失深度的探讨。在探讨中,陈老师融入了学术前沿问题和优秀传统文化,并时刻注意引导学生理解和思考现实问题。
刘水静:润物无声 育人有道
“作为一名刚刚走上大学讲台的青年老师,我受学院督导组老师的提携、帮助特别多。”提及在教学实践中印象最深刻的、最感动的事,刘水静老师如是说道。从2012年起,刘老师已入职马院六年有余,而时至今日,他仍对2016年5月27日那天、年届八十二岁高龄的学院教学督导马建离老师冒雨步行走山路去学院召开督导组会议的事情记忆犹新。学院督导组老师对青年教师成长的培育与关爱感染了刘老师,而刘老师本人也在用自己的方式,在教授学生知识的同时,以言行滋润着学生的心田。
亲和幽默,这大概是刘水静老师在学生心中最独特的标签之一了。作为2017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生班的班主任,刘水静老师对班里每一位学生都关怀有加。为了能更好了解学生的发展情况,老师会不定时邀请班上两三位同学,和他们一起吃饭,与他们聊聊近况,耐心解答他们学习、生活中的疑问。除了这种线下的形式,刘水静老师还不时活跃在微信朋友圈,关注同学们的动态,在同学们的朋友圈动态下或是点赞,或是发表幽默评论,让同学们倍感温暖。
除了担任班主任,刘水静老师还承担了本科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公共课程的教学任务。说起教学,他颇有自己的心得和感受。比如,针对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新媒体融合日益紧密的现状,刘老师认为,新媒体只是外在的教学工具、教学手段,思想政治教育在注重新媒体工具的同时,要始终坚持内容为王的原则,把更多的精力用到教学内容的研究上,做到深研思想、吃透理论。针对如何在教学中更好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的问题,刘老师提出要深入研究,挖掘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魅力;要坚守原则,立足当下,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要注重方法,寓教于乐,增强文化和价值观教育的生动性、活泼性,帮助学生培育健康高雅、向善向上的文化趣味和价值素养。
润物无声,在六年多的教学生涯中,刘水静老师不断探索、实践着自己的育人之道。
卢勇:教研相长 立责于心
对于一些青年教师来说,平衡教学和科研似乎是个不小的难题。卢勇老师对此有自己的见解,他将教学和科研视为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从不割裂开来看待。对于卢老师来说,科研更多的是一个吸收的过程,而教学更多的是一个输出的过程,他相信两者能够循环促进,只有对学问做深入系统地研究,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把每个问题都讲深入、讲透彻。正是秉持着这种理念,卢老师的教学和科研都非常出色。
卢老师负责本科生《中国近代史纲要》的讲授。每一讲卢老师都会认真撰写教案,深刻分析教学目的和要求,广泛搜集材料,思考导入方式和课堂讨论选题,并给出课后扩展阅读的参考书目。卢老师还经常利用博客和微博与同学互动,组建QQ群进行线上答疑、线上交流。这几年思政课的形式、内容、方法、载体都在不断地改革创新。卢老师参与了录制学院的MOOC,MOOC带来的翻转课堂的模式,使传统思政课教学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更多拓展性教学得以开展。卢老师乘势和助教一起推出特色课程——珞珈文化育新人之《谈谈珞珈那些事儿》,以校史为切入点,通过武大校史来透视中国近现代史,这也是卢老师教学改革的一次尝试。
卢老师分享他从教十余年的收获和体悟时说:“一是要随时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现在青年教师普遍反映压力较大,这种压力无形中会对你的教学产生影响。其实教书育人很难,做人的工作是最难的,但是我觉得教书育人又是最纯粹的。做纯粹的事情必须心无杂念保持一个积极良好的心态。二是要不断总结和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这一点我觉得和学生的互动尤为重要,因为武大的学生的素质是很高的,知识面广、思维开扩,往往能够提出很独到的见解。这就需要我们在和学生的交流互动中实现教学相长。第三是要有耐心和爱心,要一个颗爱学生之心和教书育人的耐心,这“两心”合起来其实就是需要我们对讲台始终有一颗敬畏之心,能力取决于态度,这是我这些年一直认为的。”
史姗姗:循循善诱 温暖如春
初见姗姗老师,同学们就被她身上静雅温和的气质吸引,她的微笑温暖着每位学子。史姗姗老师在同学们心目中是这样的:她亲切而不失威严,风趣而不失严谨。学业上严格要求学生,私下里又善解人意。
行走在教学路上,史老师对于课堂有近乎苛求的执着,每节课前都会反复揣摩,精心写好教案,分析教学重难点,把握学情。课后她还会用尽心思写好反思,既总结自己也总结学生。学生们说,听史老师的课是一种享受。史老师循循善诱的讲课风格和独具特色的授课模式感染着每一位学生。史老师经常会设计巧妙的问题或者播放与教学内容相得益彰的短视频作为教学导入。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不拘泥于教材,在课堂上,能够做到和学生平等对话,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的作用。比如,在讲到“教育目的”时,史姗姗老师引用“北大法律系硕士毕业后卖米粉”这一时事热点话题,邀同学们共同讨论,在讨论中她认真倾听每位学生的观点,并用缜密的逻辑思维将零散的观点整合起来,给出总结,并引出教学主题,这样不仅锻炼了同学们的思辨能力,而且使得同学们更快地消化吸收了理论知识。
课下的史姗姗老师更像是同学们的大姐姐,她温柔知性,善于聆听,对待学生充满耐心,热心引导学生在学业和人生道路上走得更稳,更远。有学生称:“遇见史姗姗老师,是我人生中的一次美丽的相遇。”史老师认为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一职业,就应当用自己的良知去履行教师这一神圣的使命——敬业爱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
传播思想、塑造灵魂,马院青年教师们坚守在教书育人岗位上,未改初心。青蓝相继、薪火相传,学院铸魂育人的精神将在一代代青年教师手中接续传承、发扬光大。
(学生通讯员:张雪雯 马恒原 李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