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圆桌谈之青春共话思政课

来源:    发布时间 : 2017年11月09日 00:00     阅读:
A A A

图片1.png

11月2日下午三点,在秋日午后的暖阳里,圆桌谈之青春共话思政课座谈会在马克思主义学院院办319教室举行。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杨威、思想政治教育系主任倪素香、思想政治教育系书记程凌、武汉大学mooc建设平台专家陈训威、思想政治教育系教师黄代翠、于涓、陈武,以及我院部分15级本科生和其他院系学生代表参与了本次座谈会。

在老师及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中,马克思主义学院15级本科生张楚洛宣布了本次会议的开始。随后,三位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助教实习工作的同学与大家分享了自己实习的经历和收获的感想。

首先发言的李文蕾同学担任的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助教。他跟大家分享的是混合式教学模式,在介绍了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背景和实施现状后,他对这一教学模式表示了积极肯定的态度,同时也从自身体会出发,提出了现阶段仍可继续改进的地方:MOOC与传统课堂的平衡问题;混合式教学模式的适应性问题;混合式教学模式下的实践教学问题,并针对这三个问题讲述了自身的想法和建议。

紧接着发言的是邹怡同学,她担任的是《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的助教。她以任职助教班级的同学所在专业为基础展开分析,在充分肯定了同学们实质上对毛概课的积极看法的基础上,阐明了非相关专业学生对思政课的认知度和参与度仍较弱的现状,并从思政理论课教师应该更好的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善教育氛围、贴近现实开展实践活动三方面提出了改进教学效果的具体举措。

最后登台的张楚洛同学担任的是《思想道德基础与法律修养》课程的助教。她讲述了跟随程凌老师尝试开展翻转课堂的经历,从所带班级入手,分析了翻转课堂作为一个新兴教学形式仍存在的参与度不是很高和不同环节间沟通不足的问题,并强调德育一直是自发性的问题,而翻转课堂重视自主性学习,对培养学生的积极性和内生动力有着不可忽视的效果。

接下来来自各个院系的学生代表也纷纷就上思政课的经历和体验踊跃发言,来自化学院的林玉涵同学觉得这一个月在思修课上收获很多,特别是思修课上的社会调查,对于理工科的学生而言,是一个很难得机会,帮助他们了解身边有趣的现象和话题;同时他也认为思修课上的话题内容设计还不是很完善,话题比较宽泛,小组里一个人就可以完成所有的讨论内容,如果话题深入一点,同学们就会更加深入的讨论。王秋阳同学表示,小组讨论的形式很好,但是小组中存在部分同学“划水”的现象,让团队的积极性大打折扣,也影响团队整体的效果。来自马院的马恒原同学分享了在思修课上金筱萍老师充满亲和力以及生活化的例子,强调老师个人魅力对增加课堂亲和力的作用。

来自国软的肖敏同学主要围绕慕课表达了自己的想法,MOOC的内容和课堂上有重复,同时互动较少。肖敏同学的发言激起了大家关于慕课问题的讨论,来自法院的同学表示MOOC学习很耗时,在承担多门专业课任务的同时,还有很多MOOC上的作业要做,时间上安排不过来。他建议老师在增加MOOC学习时间同时,可以减少相应的课堂时间,思政课由3课时减到2课时,减轻同学们的负担。讨论中还有同学提到了同学们为了节省时间,用各种各样的方式,减少MOOC学习的时间;希望MOOC中增添错题纠错的机制,给同学们一个补救得分的机会;以及MOOC里边的考核题目和讲解内容太过呆板,希望可以活泛一点。

来自15级思政班的同学们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在课程形式上,孔希宇同学分享了自己参与思政课大赛的故事,从“列宁主义谈恋爱”,到“小王子”再到“四门思政课拟人化”思政视频大赛作品,说明思政课也有三个阶段,从“追求感官刺激”到“追求感悟”,再到“理论联系实际”;陈珉希同学通过自己组织《形势与政策》课的经历强调思修课要贴近同学们的生活;陶磊同学认为思修课最主要的还是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人文情怀和素质,课堂形式与内容可以更加多元,增添一点点批判性的内容,提升学生的辨别能力;涂芝仪同学认为老师其实是思政课中非常重要的因素,老师的个人魅力和多元的形式会影响学生们的看法;康兰心同学认为社会实践非常扩展大家的视野,希望以后有更多思政课与社会实践结合的探索。同时,作为第一届尝试MOOC学习方式的同学,大家对慕课也有很多的想法,谭菀婷同学指出互评原本是一种很好的讨论形式,但是大家由于课业的压力,在缺乏约束机制的情况下,直接复制粘贴答案,流于形式;吴瑶同学则主要分享了关于互评机制的想法:互评有的时候大家为了一团和气都给高分,或者互评内容一模一样,高质量的答案因为同学缺乏判断标准,给低分,丧失了互评本身的意义,同时恶意互评的现象也降低了大家参与慕课的积极性。

在同学们纷纷畅所欲言之后,在座的老师们也做出了回应。陈训威老师谈到我们现在正处于互联网时代课堂改革的时代风口,老师和学生的适应磨合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传统课堂已经无法适应碎片化时代的教学,翻转课堂就是武大马院所做出的新探索。思政课的混合教育模式就是在适应现在互联网条件下新的教育要求,让MOOC完成规定动作——基本知识的学习,把课堂时间和内容更多交给老师针对不同院系的学生情况来进行“定制”设计.

针对学生提到的MOOC学习时间紧张、缺少互动等问题,陈老师也一一做了回复,表示会改进平台技术和加强对老师的培训。另外,关于课时和学分的不匹配等问题,陈训威老师透露还在做有关方面的探索。由于不同院系、专业的学生平时关注和感兴趣的话题不尽相同,存在一定的难度。他最后强调这是一个我们“要让学生教我们怎么教你们”教育时代,随时欢迎各位同学和老师反映问题,一起把思政课的混合教育模式改好。

于涓老师提出要在了解每个课堂的专业内容方向、发展途径等基础上合理设计讨论话题和教学难度,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因材施教。对于学生对待小组合作作业态度分化的状况,她提出可以通过让组长写分工或流动分组的方式改善。

陈武老师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有的学生刻意迎合老师的现象提出了批评,指出思政课要培养说真话的人、有健全人格的人。他相信虽然发展混合教育的新模式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但对未来的改革前景应保持乐观的态度。他希望通过不懈的努力让学生在思政课上都能得到真善美的陶冶。

倪素香老师呼吁学生克服抵触心理,用客观、理性的态度看待思政课。她认为同学们不能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学习,因为学好思政课会终身受益。此外,她建议老师结合学生发展规律增强教学的吸引力,真正帮助学生立德树人、明确人生的方向,并把握好尺度,在思政课框架下培育和发扬好自由批判的大学精神。

黄代翠老师认为此次会议让她听到了来自同学们真实的声音,她强调思政课想要更有吸引力、更科学,就要花功夫用科学研究、实验模拟的方法进行研究和设计。要克服表层观察的局限,运用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的原理和具体技术手段找准学生的兴奋点,在运用视听手段、调动各种资源的同时,也要找寻合适话题激发学生的参与度。

程凌老师指出互联网时代的教学对老师的要求更高了,而要想达到相对理想的教学模式,还需要师生的相向而行。一方面老师要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另一方面学生也应激发起自身的主体性和求知欲。

最后,杨威老师首先表达了对出席座谈会的各位老师、各个学院的同学和组织本次会议的三位同学的感谢。他强调了此次会议的重要性和思政专业学生参与思政课实习对于专业培养的意义,表示这只是校内实习的阶段性活动,期待涌现更多类似的主题活动。感谢学生的反馈给老师带来的精神力量,“教学的意义就在于看到学生的成长”,勉励学生用心了解思政课、与老师积极互动。

言谈间,不觉夜幕降临。座谈会进入尾声,大家合影留念。近三个小时的畅所欲言让人意犹未尽,让人不禁感叹一堂思政课的背后究竟凝结了多少心血。无论大家对现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模式是褒扬还是批评,其实都包含着大家对思政课未来美好的期待。会议有完成时,但对于思政课的探索只有进行时。

图片2.png

文字:于涓、邹怡、张楚洛、李文蕾

照片:于涓、马恒原



上一条:【图片新闻】“我心中的思政课”全国高校学生微电影展示活动在武汉大学举行

下一条:【武大新闻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专项研究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