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6日下午,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举办“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改革创新”专题研讨会。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德育研究室研究员付辉博士携武汉市洪山区教育局、江岸区教育局、江夏区教科院、东西湖区教育局、武大一附小、武汉大学附属学校、广埠屯小学和平分校、武汉市光谷第四小学、华中科技大学附属花城中学、武汉市洪山中学、武汉市七里中学的领导、老师,以及兄弟院校华中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城乡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工作室的老师与研究生出席会议,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副书记孙燕、院长助理陈慧女、思政课教学管理办公室主任于海波以及高倩、廖新媛等教师代表参加会议,会议由陈慧女主持。

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副书记孙燕对与会专家表示了热烈欢迎,并向与会者介绍了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五大优势,即资源优势、平台优势、师资优势、基地优势与人才优势,呼吁大家打破大中小学间的壁垒,形成教育合力,将优势资源转化为可向全省、全国推广的成果。
华中农业大学城乡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工作室副主任王娟聚焦“共同体”建设的理念、构架、路径、成效等方面,系统阐述了华中农业大学在城乡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中的实践探索,指出华中农业大学联合11家单位组建的共同体已实现了“共研”“共建”“共育”“共培”“共享”五措并举的工作局面。
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陈慧女重点介绍了武汉大学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实践经验,从当前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衔接问题出发,讨论了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体化育人意识和能力还不强,部分教学内容一定程度上存在“上下一般粗”,以及重复、断层、倒挂等问题,提出了通过不同学段教师听课说课、教研交流、集体备课等方式来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的发展构想。
在自由讨论环节,武汉市光谷第四小学副校长湛楚雷分享了本校立足“生态教育”办学理念构建全景德育模式的理论与实践。武汉大学附属学校副校长周一敏介绍了以“四维协同”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的工作思考。江夏区教科院党总支副书记徐强聚焦“全域德育”描述了江夏区正在构建、完善的德育体系。江岸区教育局德育科长刘菲就江岸区德育模式的创新与发展,系统阐述了江岸区特色的“责信德育”模式。东西湖区教育局德育科长张少华围绕东西湖区德育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指出要用好关键课程体系,筑牢学生德性根基。洪山区教育局德育科长蔡胜求分析了洪山区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的优势和不足,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与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心理健康、学科教育相结合,提升课程的引领力和亲和力。广埠屯小学和平分校叶建华校长指出要从旗帜引领和师资建设等方面,通过小课堂、大课堂、云课堂和家校社协同,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华中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生代表栗若琪结合自身研究课题对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发表了看法。武汉市功勋班主任代建勇立足自身40余年思政课教学经验,围绕学生成长分享了观点。
武汉市教科院德育研究室研究员付辉博士对本次研讨进行总结发言。他通过问题导向、时代导向、国家导向、前沿导向、成果导向、协同导向、特色导向、地域导向、整合导向和创新导向等“十个导向”展望了武汉市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的未来图景和实践路径,鼓励不同学区、不同学校,通过定期研讨沟通和优势资源共享的方式,共同培养思政教师、申报相关课题,创造出更丰富的成果。

本次会议以问题为导向、以实践为依托,通过跨学段对话为深化武汉市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改革创新提供了新思路。(图文 廖新媛 樊竣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