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寻觅96岁老党员的初心——陈乃宣教授专访

来源:    发布时间 : 2022年11月10日 13:06     阅读:
A A A

 

作为我国第一代思政人,陈乃宣教授出生于大革命洪流中,成长于抗战时,成熟于解放后,他身上既有着传统中国知识分子的坚韧,也有着中国共产党人坚定的理想信念。苦难的童年和青少年锤炼了他的志气,大学四年的学习和工作铸就了他一心为公的思想品格,而党的亲切关怀也坚定了他为党和人民事业奉献终生的信念。

 

适逢党的二十大召开,百年中国共产党恰是风华正茂,正团结带领着全国各族人民以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就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今天我们来到一位党龄超过六十年的老党员——陈乃宣教授家中,听听他的故事,寻觅他的初心。

陈教授今年96岁,仍然精神矍铄、思维敏捷,而且记忆力惊人。党的二十大开幕那天,他在电视前边听习近平总书记的报告边做记录,很快就在当天上午写出了自己的感悟。寒暄片刻后,我们开始了对陈教授的采访。

饱受贫困流离之苦,不夺读书报国之心

陈乃宣教授是清朝乾隆年间东阁大学士陈宏谋之后。谈起这位家族的历史名人,陈教授向我们介绍了他祖辈的历史。他特别说到祖辈对自己最大的影响就是发奋读书。从陈宏谋再往前追溯,祖上在广西桂林做磨豆腐生意,靠豆腐乳起家。创下一定基业后,陈氏子孙便发奋读书,直到陈宏谋一代,以进士第九名的成绩入职翰林院,后外派任云南布政使,一直做到宰相。读书改变命运的理念深深影响着陈宏谋的子孙后代。

陈乃宣教授的童年时期家庭十分贫困,母亲曾患浮肿病,在他下面还有一个弟弟和一个妹妹。全面抗战时期,陈乃宣的家庭经历了国破家亡、骨肉离散之苦。陈乃宣当时独自一人在国立第十三中学读书,因为战乱,他有家不能回,而且书信也不通,他与家人失联。后来他才知道妹妹被送去了其他人家当丫鬟,弟弟走失流浪到湖南乞讨。然而即便是在局势动荡、条件艰苦、忧心家人的情况下,陈乃宣依然坚持刻苦学习,并且出色地完成了中学学业。

山河依旧换了人间,受党关怀永跟党走

当谈到为什么要入党时,陈乃宣教授向我们诉说了党对自己的三份恩情。

第一件事,是学业。1947年,陈乃宣中学毕业,在当时毕业即失业的经济形势下,他决定考大学。在一万多人报名、只录取四百多人的激烈竞争中,他以第二名的成绩脱颖而出,并拿到了仅有的二十个公费名额之一。正式入学后,陈乃宣发现虽然他是公费学生,但学费还得经过层层审批,需要自己先垫付。因为家庭贫困,陈乃宣不得不休学,而且整整两年都没有筹集到学费。到了解放后的1949年,陈乃宣终于如愿以偿来到了南昌大学。大学是他成长的黄金岁月。当时南昌大学的校领导告诉他,在大学既要努力读书,又要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与工作。他一进校,便加入了青年团,并被选为学生会秘书长,一当就是四年。他还积极参与各项活动,经历了土改、抗美援朝的动员与后勤等建国初期的一系列运动。正是书籍的浸润与实践的锻炼,深深改变了他的命运。毕业分配工作时,陈乃宣在分配表的三栏里都写着“服从分配”。他认为,过去的学生是毕业即失业,找不到工作,现在组织上给分配,这已经是天大的好事,所以不再有别的奢求。

第二件事,是爱情。在南昌大学任学生会秘书长期间,陈乃宣一直住在学生会。而学生会里有一位女理事,一直都是她在值班。有一天,桌上突然出现了两张电影票,正是刚上映的《马路天使》。陈乃宣和女同学一起去看了电影,看电影时,他们的手不自觉地握在了一起。回来的路上下起了雨,陈乃宣脱下外套给女同学遮雨,女同学选择和他一起披着外套……在长期的相处中,他们的爱情愈来愈坚定、牢固。到了毕业时,因年龄、家庭条件的差距,特别是未来工作地点不一定能在一起,双方家庭并不看好他们结婚。幸运的是,组织将他们俩同时分配到了武汉。经历了八年的爱情长跑后,陈乃宣和妻子在1957年结婚,至今已有65年,一直美满幸福。

第三件事,是家庭。全面抗战的八年,陈乃宣的家庭被拆散,各自流落天涯。解放后,他向组织反映了自己的情况,组织一直在留意弟弟陈乃武的动向。1958年的一个夜里,弟弟敲响了陈乃宣在学校宿舍的门。是母亲去开的门,弟弟激动的喊道:“妈!”母子三人激动得难以言表,相拥着嚎啕大哭了一整晚。后来他们又幸运地找到了妹妹,陈乃宣的家庭得以团圆。

这三件事已经过去六十多载,陈乃宣教授依然印象十分深刻,说起来时仍止不住地激动。也正因如此,他对党有着道不尽的感激。1960年,正是困难时期,陈乃宣教授毅然加入中国共产党,坚信党能带领人民克服困难,渡过难关,恢复发展。

教书育人五十余载,潜心治学笔耕不辍

1953年,陈乃宣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武汉大学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教研室教书。但因为他本科学的是经济学,缺乏系统的党史知识与理论,他心里并不轻松。于是在李达老校长的指导下,他同教研室的老师们一起去到庐山集体学习、备课。为了备课,他买了两本书,一本是《毛泽东思想》(三卷本),一本是胡乔木的《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陈教授和同事们白天看书,晚上讨论,在庐山学习了两个月,努力使自己的知识和理论水平经得起课堂的检验。

中秋节之后,陈乃宣教授回到学校。他还记得,他的第一节课是在鲲鹏广场旁的一个阶梯教室上的。他在前一天备课到了深夜,准备好了稿子,但在一两百人拥挤的课堂上,他的心里还是很忐忑。好在他准备得十分充分,对历史事件和理论都烂熟于心,在课上引经据典信手拈来,生动地讲着一个个党史故事,同时又善于用理论进行总结和升华,让同学们深切地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何以成为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毛泽东思想又是如何指引中国革命走向胜利……陈乃宣教授的第一节课上得很成功。在之后的几十年里,他都像准备第一节课一样,认真准备每一节课、认真教导每一位学生。

1955年院系调整,陈乃宣教授来到武汉水利学院任教,期间又经历了院校合并,一直到2008年,他才不再上课。多年来,他坚持听党的话,他只有一个执念,那就是对学生负责;而最大的乐趣,便是获得学生的赞同。“没有学生的成长,就没有陈乃宣存在的意义,衷心希望学生茁壮发展,为国家、为人民做贡献。”这是他的人生信条。正是因为这份只求辛勤付出的责任,这份不求回报的执念,陈乃宣教授在退休后,依旧活跃于校内外教学第一线多年,真正诠释了“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在多年的教师生涯里,陈乃宣教授在治学方面也成果颇丰。他主编有《陈潭秋传》、《陈潭秋文集》、《中国革命史教程》、《中国革命和建设基本问题》、《邓小平理论教程》等专著,合编有《中华人民共和国40年》、《当代中国史》、《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抗日战争文化史》、《国民革命事典》等著作,公开出版共600余万字。他还发表了150余篇学术论文,其中近100篇汇编为《陈乃宣散论集》并出版。晚年时,他得知美国著名汉学家罗威廉对其先祖陈宏谋作了精深研究,写成专著《救世:陈宏谋和十八世纪的中国精英意识》并于2001年在美国出版。反观国内,既少人作专门研究,更无同类著作问世。于是他不顾自己年事已高,立即着手翻译以及有关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一方面,他主持翻译了罗威廉教授的专著,作为清史编译丛书之一,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于201310月出版,全书60万字;另一方面,他广泛收集陈宏谋的有关资料,先是编著《陈宏谋年谱简编》,于2005年由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接着,他又主编《乾隆名相 盛世重臣:陈宏谋纪实》,终于在201312月由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全书36万字。



谆谆教诲寄语青年,济世为公勤学苦读

被问到对青年学生的寄语时,陈乃宣教授从多个方面谈了他对于读书学习的认识。

首先,读书是为了什么?毛泽东同志指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陈乃宣教授告诉我们,中国知识分子自古就有读书济世的传统,读书是为公、为了国家、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这是所有青年必须明确的问题。

读书贵在刻苦。作为研究武大老校友陈谭秋的重要学者,陈乃宣教授提起陈谭秋在新疆工作时的一篇文章中对青年人的希望:“青年要学习学习再学习,要理论联系实际,学习要像骆驼那样有耐力,能负重,能吃苦;学习要灵活,要像猴子一样灵活。”陈乃宣教授希望年轻人要刻苦学习,知识如海洋,学无止境,要把知识沉淀在心中,而不是浮于表面。

陈乃宣教授还结合自身经历,强调要坚持学习、活到老学到老。他向我们朗诵起毛主席晚年写给周总理的《诉衷肠》:“当年忠贞为国愁,何曾怕断头?如今天下红遍,江山靠谁守?业未就,身已倦,日已秋;你我之辈,忍将夙愿,付与东流?”陈教授说,他一辈子都在学习,即便如此,也还有很多不知道的知识。这首诗就是自己晚年读到的,还有很多学术作品也是自己晚年的成果,哪怕现在年事已高,学习新的知识也让他无比高兴。“Constancy is the mother of success. 永恒是成功之母,这是我中学英文老师教会我的。”


听完老党员的经历,我们感受到陈乃宣教授是一个真真切切的感党恩、跟党走的典范。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当代中国青年生逢其时,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我们这一代人,生在红旗下,长在春风里,更应该传承老一辈共产党员榜样的力量,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更昂扬的精神状态投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伟业。

(文字 :肖子瑄  王广;图片:袁建涛  王朱洁)



上一条:多学科教师党支部开展联学联建党日活动

下一条:【武大新闻网】马克思主义学院以“三个融入”掀起热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