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迎接建党百年暨‘十四·五’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 研讨会在我院召开

来源:    发布时间 : 2020年10月20日 08:53     阅读:
A A A

10月16日上午,“迎接建党百年暨‘十四·五’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 研讨会在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18会议室成功举行。会议由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践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中国高校社会科学》杂志社、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联合举办,来自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中国高校社会科学》杂志社与郑州大学、湘潭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10余所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共40余名专家参加了会议。会议由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中国高校社会科学》总编辑王炳林教授主持。

25E37

在开幕式阶段,武汉大学党委常委、吴平副校长代表学校致辞。她首先对各位嘉宾的到来表示诚挚欢迎,对《中国高校社会科学》杂志社以及兄弟院校对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的大力支持表示衷心感谢。她说,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是武汉大学是4个A+学科之一,10个“双一流”学科之一,在学校居于重要地位,发挥着重要作用,希望领导和专家们就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发表真知灼见,对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发展多提宝贵意见和建议。

30F03

研讨会分为“‘十四五’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和“《中国高校社会科学》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这两个主题,专家们先后对此展开了全面、深入而又热烈的讨论。

在第一阶段,武汉大学原党委副书记骆郁廷教授针对建党百年契机,对“十四五”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发展提出了两方面建议:第一,把中共党史学科纳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以便整合资源,开展历史与理论相结合的深入研究。第二,关于建党百年,不仅党建学科要研究,其他各个学科都要从各自的视角展开深入研究,总结百年历程中各学科主题的历史经验,概括党的建设规律,并以开放的、世界眼光研究党史党建,拓展国际视野,提升中国的核心竞争力。

2AE45

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刘吕红教授指出要明确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属性和学科边界问题,主张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要与课程建设、人才培育以及科研相配合,通过抓学科建设促进人才培养,还要正确处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与相关学科的关系,如经济学中的政治经济学、政治中的党建、哲学中的马哲等,要切实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哲学社会科学中的理论基础作用。

28859

湘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黄显中教授提出,要区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边界。针对马院部分老师马克思主义理论掌握得不熟、不牢问题,他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内涵式发展必须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看家本领上下功夫。关于建党百年,党史党建学科要深入总结历史经验与规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各专业都要对此加强研究。

26DB0

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佘双好教授回顾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十三五”规划制定过程以及学科发展状况,针对“十四五”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发展,他提出了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与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基本定位问题。他肯定了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阵地这一定位,指出作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主力军这一定位振奋人心,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可以一马当先,发挥引领作用,但要成为主力军,必须团结其他哲学社会科学共同努力。第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现在要从偏重平台搭建、求大求快的外延式发展转向全面系统协调的内涵式发展。同时要面向国内国际两个大局,讲好中国故事,在世界范围内发声。第三,学科的发展要更加重视质量、结构与效益,发挥支柱性学科的引领、示范作用。

28458

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万美容教授提出,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思想政治教育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需要做出相应改变。他提出了四点看法:第一要加强创新应用研究。第二要更加重视基础理论研究,尤其是方法论的研究。第三要加强历史研究,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史研究领域与范围。第四,为增强《中国高校社会科学》服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作用,他建议把双月刊改为月刊。

286F8

武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朱喆教授指出,“十三五”时期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得到快速发展,学院实力与学科归属感以及在学校中的地位都得以提升。然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例如高质量研究成果欠佳、师资队伍专业背景混杂、学生培养方案以及研究生论文选题都存在学科边界不清等问题,需要从大范围大面积增加学科规模转向内涵式发展。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强化马院老师的科研能力,精细化培养学生。

27142

华中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谭亚莉教授提出了三方面见解:其一,针对现在学生毕业论文二级学科归属问题,需要进一步明确学科边界,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源理论体系的构建,在此基础上进行融通创新发展。其二,思想政治教育不能仅仅依赖于思政老师与思政课程,还要充分发挥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课程思政的作用。其三,现在各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离师生比1:350的建设目标还有很大距离,学科队伍的建设任重道远。

2772F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高翔莲教授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特区方案”充分表现了党中央对学科的高度重视,但是方案在各单位的执行还有些阻力。人才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都存在突出问题,如编制很少,进人很难,进到高质量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人才就更难,而现行考核机制又没有给人才成长提供足够的时间;一部分老师忙于申课题、申“帽子”、评职称,没有足够精力和时间来培养学生。

27C40

在第二阶段,针对“《中国高校社会科学》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这一主题,《中国高校社会科学》副总编杨海英介绍了刊物更名由来、理念和特色,提出该刊已逐步形成了“综合性、专题化、有特色”的办刊方针,现已成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综合性的重要刊物。这一成就主要源于刊发了一批坚持马克思主义、研究马克思主义、阐释马克思主义的学术理论文章。在综合性上,坚持正确办刊方向,坚持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在专题化上,围绕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进行集中选题组稿,如回顾新中国70年成就等专题。最大的特色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用学术讲政治。

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梅荣政教授提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是个年轻学科,从外延到内涵都还有广阔发展空间。建议“十四五”时期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博士点控制在90个左右为宜,博士点学科点过多容易泛化。建议学科发展采取规模大体稳定、局部调整、动态化管理。鉴于共产国际曾培养各国的共产党人的历史经验,主张扩大对世界其他国家的博士生和博士后招录规模。关于内涵式发展,梅老师提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主要任务是培养思政教师,要培养一代又一代信仰坚定、学识渊博、理论功底深厚的优秀思政教师。在其他哲学社会科学不断向马院输送思政教师的背景下,要特别重视这些新进教师是否熟悉思政课,是否对马克思主义真懂真信。他同时强调要充分发挥学贯中西、有广泛影响的理论大家的作用。

2F978

华中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院长梁伟军教授主要围绕疫情防控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进行发言,提出了几点意见:第一,疫情防控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提供了新机遇。第二,疫情防控为马克思主义研究提供了新素材、新课题。他提出,在疫情防控背景下,需要加强马克思主义重大理论研究,如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加强重大实践经验研究,尤其是党领导人民战胜疫情的成功经验;加大疫情中社会情绪研究等。

2F5A5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龚先庆教授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中存在的热与冷、点与面、多与少、重与轻的问题,其中最关键的还是人才队伍问题。希望刊物主编和编辑能不拘一格,多给年轻老师和博士生发表论文机会。

26894

武大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唐忠义院长高度肯定了《中国高校社会科学》作为马克思主义研究重要阵地的地位。他提出了“四个更”的观点:更好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指导、引领和服务作用;更加聚焦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主张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下可以设置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二级学科,刊物可以设置意识形态问题专栏;更好地回答重大理论问题;更好地回应重大现实问题。

268FB

武汉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舒先林教授高度评价了《中国高校社会科学》在高校马克思主义研究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将向学界郑重推介这一杂志,在自己的学院订阅该杂志,并期待同事可以将最好文章发表在该刊上。

27561

王炳林主任最后做会议总结发言。他指出,各位专家紧紧围绕会议主题就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尤其是就学科规模、质量与结构等方面的问题提出了诸多好建议,对此表示衷心感谢。他强调,培养思想政治理论课人才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重点任务,这一重要任务决定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队伍不同于其他队伍的特征。他希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若要在哲学社会科学中发挥引领作用,就必须形成更高质量和学术水平的科研成果,这要求我们必须把真懂真信真讲真用马列的人才充实到思政队伍中来。他提出,希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教师把高质量的学术成果多投给《中国高校社会科学》,杂志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文章。明年是建党百年,杂志将发表更多高质量的马克思主义文章向党献礼,期待杂志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

(田超伟供稿)



上一条:山西大学乔瑞金教授应邀来我院作学术报告

下一条:教育部社科中心主任王炳林教授受邀来院作学习“四史”主题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