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3日下午,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一楼活动室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学术沙龙,七位青年学者围绕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李高荣阐述了中西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的差异与融通问题。她认为,中国马克思主义与西方马克思主义都将历史唯物主义视为最重要的思想来源,都与时俱进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都深入细化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内部研究,从这些共同性来看,中西马克思主义都是马克思主义在21世纪的新形态,是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
李学桃谈了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的历史学表达问题。他提出,“当代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和发展”,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深刻理解好中华文化以及研究透彻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历史是应有之义,历史学表达无疑就成为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的基础。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历史学表达应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原则,秉持历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历史学表达对回击历史虚无主义、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逻辑和理论逻辑具有重要意义。
付克新讨论的主题是现代民主的中国道路。在马克思主义政治思想的谱系中,在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理论和实践中,民主不只是政治领域的事情,而是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多个维度,民主不仅应该“想起来觉得很美”,还应该是运转高效、绩效优质、实实在在。
任艳讨论了增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区域和产业政策解释力问题,
她认为,长期以来,在区域和产业政策研究方面,西方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制度经济学掌握了话语权,政治经济学特别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作用未能得到充分体现。这种局面的形成与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传统认识有关。广义生产关系是一个多层次、多维度的概念,在中观层面,区域和产业是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组合搭配的两个主要维度。在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中,政府能够通过规划引导、宏观调控、微观规制等多种措施,推动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在区域间有序流动并进行合理的组合和搭配,以此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简繁论述了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学话语体系问题。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学话语体系,首要的就是抛弃学术研究中抽象的“理中客”和所谓学术纯粹性的幻想,旗帜鲜明地坚持以科学社会主义为指导,基于科学社会主义立场审视人类政治现实和各种政治学说,运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和言说古今中外政治问题。二是要根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伟大实践,要着力把我国70多年来民主政治建设中形成的重要思想观念和重大实践成果学理化,围绕重要概念、范畴和表述,搭建具有原创性和本土性、成体系的政治学理论和概念,实现政治话语向政治学话语的有效转化、制度优势向话语优势的有效转化。三是要注意充分挖掘、理性鉴别、合理利用中外政治学话语资源。四是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五是要秉持世界胸怀、人类情怀,宣介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和价值观。
周绍东提出要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政策话语与学术话语的互动。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下,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谋划、颁布、实施了一系列切实有效的经济政策,形成了一整套“政策话语”。鲜活的政策话语与严谨的学术话语同频共振,在经济建设实践中发挥着越来越显著的指导作用。如何推动这些政策话语的学术转化,就成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话语体系的首要工作。可以一个中心思想、两大矛盾表现、三类基本制度、四项重大战略、五大发展理念的概念体系为抓手,挖掘政策话语的学术内涵,提炼学术话语的政策意义,积极推进两者的良性互动。
最后,马克思主义学院杨礼银副院长为学术沙龙做了总结。她提出,对于马克思主义视角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有两个基本层面的要求:一方面是构建和完善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话语体系,另一方面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要求。从这两方面显而易见的关系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建设意义重大,我们马克思主义研究者责任重大。
据悉,本次活动既是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团队的系列学术活动之一,同时也是重大专项“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的主题研讨。今后,马克思主义学院还将继续围绕相关学术主题,打造系列学术沙龙活动,进一步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推动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双一流”学科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