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第二届中国马克思主义青年学者前沿论坛暨新时代党的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创新学术研讨会”顺利举办

来源:    发布时间 : 2024年06月05日 11:19     阅读:
A A A

2024年5月18日,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举办第二届中国马克思主义青年学者前沿论坛暨“新时代党的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创新”全国学术研讨会。来自中共中央党校、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武汉大学、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四川大学、中山大学、湖南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全国10余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80余名专家学者及师生,以及7家专业期刊编辑共同参加了论坛,20余位专家学者在会上进行主题发言或学术评议。论坛在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学术报告厅举行。


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罗永宽教授、中共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李海青教授、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陈培永教授出席开幕式并致辞,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唐皇凤教授主持开幕式。

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罗永宽教授在致辞中首先表达了对来自全国各地专家学者的热烈欢迎,并详细介绍了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学科建设情况,尤其重点介绍了中共党史党建学一级学科的建设和发展情况。并特别强调,要从“两个结合”的高度认识党的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创新,在守正创新之中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要坚持问题导向,认真思考党的建设领域的大问题和真问题。要加强学科之间的交流,注重吸收运用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增强实证研究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中共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李海青教授首先表达了对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感谢,并强调要加强顶层设计,坚持服务大局,在新的历史阶段,推动党的建设研究时代化发展。要增强研究自觉,科学认识党的建设研究的发展历程,明确研究定位,推动党的建设研究高水平发展。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陈培永在致辞中强调,学术研讨要切实增强思想性、学术性、交流性,避免学术研讨成为空洞乏味的学术表演,鼓励年轻学者和同学们好好利用宝贵机会,在研讨中逐渐提高自己的学术敏锐力、学术判断力、学术欣赏力。

第一阶段的主旨发言环节,与会代表们聚焦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与执政、中国式现代化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等主题作了专题汇报。中国社会科学院张建刚研究员担任评议人,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孔凡义教授主持。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陈培永教授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与中国式现代化》为题进行发言,指出不同于西方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一个进取性、对冲性概念,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现代化,具有强大先进的政治力量领导、规制资本与市场、运用资本与市场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等鲜明特征。

南京大学社科处副处长、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张明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文明叙事的逻辑结构》为题进行分享,他从文明视角透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提出中国共产党历史叙事的主流范式包括革命叙事范式、现代化叙事范式、民族复兴叙事范式。三种范式并不存在时间先后顺序,而是逻辑上互为补充,实现从特殊性向普遍性的外溢。

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彭正德以《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斗争精神及其实践机制》为题,围绕“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三个维度发言,提出要从构建斗争精神的教育引导机制、历史传承机制、长效践行机制和制度保障机制等方面下功夫。

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朱国伟以《“建设”:中国共产党治党治国的政治工程学》为题,借鉴社会工程概念,提出要以政党中心主义范式整体性理解中国共产党,而中国共产党的实践规定性决定了“四大工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党的建设伟大工程。

张建刚研究员认为四位专家学者的选题都紧跟热点,回应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与执政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并就如何进一步学理化进行了充分探讨。主题发言和学术评议结束后,在场的各位学者和学生踊跃发言,会场气氛非常活跃。

第二阶段的主旨发言环节,与会专家学者关注研讨中国共产党领导国家治理和党的自身建设等问题。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政党研究所所长、博导王久高担任评议人,发言环节由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朱国伟主持。

中共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李海青教授以《制度优势如何转化为治理效能——顶层设计的视角》为题,指出在推动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的过程中要提升制度建设科学性、深刻认识制度发展规律、准确把握制度实施重点、健全有效的制度效果反馈机制。

大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刘志礼教授以《党的建设的开端与党建传统探析》为题,指出中国共产党在建设过程中重新塑造了政党的观念、作用、功能,并形成了党的领导与党的建设并重、人民至上与天下为公并重、实事求是与守正创新并重、价值引领与精神塑造并重等党建传统。

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孔凡义以《政党再社会化: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政党社会学》为题,重点分析了党建引领的重要性、必要性和可行性,并强调党建引领并不等同于党的领导,而是通过再组织化实现再社会化。

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许宝君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有效性研究》为题,提出党建引领并不等同于党建就灵,而是要避免党建引领流于形式,解决好基层党建的悬浮化、形式化、包办化问题,更好地引领基层治理。

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付克新以《中国共产党的现代化与中国式现代化》为题,探讨了中国共产党的现代化发展与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内在关联,并提出推进中国共产党的现代化发展的实践理路。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政党研究所所长、博导王久高充分肯定了四位发言人的选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进一步完善的意见建议。

第三阶段的主旨发言环节,与会专家学者共同深入研讨马克思主义政党观、中共党史党建学科建设、干部管理、新兴领域党建等问题。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林毅、《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辑王婷婷分别评议,发言环节由大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刘志礼教授主持。

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唐皇凤教授以《早期中国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政党观的理论建构》为题,从主义、组织和社会基础三个维度阐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观的科学内涵,分析了早期中国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政党观的形成过程及其内在逻辑。

北京大学党委组织部副部长、党的建设专业博士生导师裴植以《论中共党史党建学的学科特殊性与一般性》为题,辨析了中共党史党建学在研究对象、知识体系和研究范式等方面的一般性,并重点探讨了中共党史党建学的特殊性。

湖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向杨以《跳跃式空间流动:一种被忽视的当代中国干部管理模式》为题,将干部跨越所属行政层级的工作调动现象提炼为“干部跳跃式空间流动”,并分析了当代中国干部跳跃式空间流动发生的根本前提、制度基础、现实特征和影响作用。

华中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王锐以《把空间带回党建:新兴领域党建何以有效的实践机制》为题,从空间结构、空间组织和空间属性三个维度分析了新兴领域党建有效的实践机制,进一步阐释了新兴领域党建何以有效的空间方法论意蕴。

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林毅和《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辑王婷婷认为四位汇报人的选题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并就汇报中的部分问题与汇报人进行了深入探讨。

第四阶段的主旨发言环节,与会专家学者围绕新时代基层党建、党纪学习等主题进行了汇报。华中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张燚、《社会主义研究》编辑韩瑞波分别评议,发言环节由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彭正德主持。

华中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闫帅以《孵化式党建:新时代基层党建创新路径研究》为题,围绕新时代基层党建的孵化创新模式,分析了该模式的生成机理、潜在不足与完善方向。

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王荣以《党纪学习的组织化运作模式及其优化》为题,结合历次纪律处分条例颁布之后全党展开的学习过程,总结了党纪学习教育的组织化运作模式的特点,归纳此种学习模式的生成机理与现实启示,并进一步提出优化建议。

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吴瑞以《空间生产视域下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建设与价值》为题,从马克思主义空间生产理论出发,分析了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作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阵地的生产过程、运作机制与价值功能。

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梁新芳以《网络化与跨域整合:新时代联合党组织结构-功能分析》为题,从结构与功能的角度分析了新时代联合党组织的生成、运作与优化路径。

华中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张燚、《社会主义研究》编辑韩瑞波肯定了四位汇报人对党建现实问题的关注,并提出了修改完善的意见建议。随后,与会专家学者和博士、硕士研究生和本科生进行了热烈的交流互动,推动学术讨论的氛围进入了新的高潮。

最后,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唐皇凤主持闭幕式,中共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李海青、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陈培永作大会总结。

李海青表示,新兴的互联网信息技术对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新征程上需要深刻理解守正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充分发扬我们党历史上形成的优良传统,扎实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并理性对待当下党建工作的各种创新,不能简单停留在现象层面,要深入挖掘背后的基本规律,不断提升党建研究的深度。

陈培永提出,做学术首先要讲清楚自己的研究对象,多观察言说对象,避免自说自话。其次,学术不能离开生活、架空生活,要面向现实问题。再次,做研究不追求全面的片面,而要做到片面的深刻。最后,呼吁各位同仁坚持做有蓬勃朝气、旺盛活力、持久生命力的真学术,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发展贡献自身的力量!



上一条:省社科联学会工作部赴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开展调研活动

下一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实践教学活动 暨首场“樱顶上的思政课”成功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