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1日晚,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理论典社”第一次讲座活动成功举行。巴黎第八大学哲学系博士研究生刘敏达应邀作了题为《从意识形态主体到主体化概念——重思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一般理论》的学术讲座。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杨军、杨礼银、李高荣、安迪、郭延超等老师以及院内外的许多学生参加了此次讲座活动。

讲座伊始,刘敏达从意识形态概念的词源学考察切入,详细梳理了这一概念从德斯蒂“观念学”到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理论嬗变。他指出,马克思通过对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批判,将这一概念从纯粹的认识论领域引入到阶级分析领域,使其成为理解社会关系的重要范畴。在随后的理论发展中,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将意识形态问题转化为阶级意识问题。葛兰西则通过“领导权”概念进一步模糊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界限,为意识形态研究开辟了新路径。而阿尔都塞的贡献在于彻底化意识形态的永恒性,提出“个人总是已然处于意识形态之中”这一著名命题,并将意识形态理论与科学认识论问题紧密联系起来。
在深入分析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时,刘敏达着重阐释了三个核心命题。首先是“意识形态没有历史”这一看似矛盾的表述,他强调这里的“没有历史”并非指意识形态不存在于历史中,而是指其结构和功能具有超历史的稳定性。其次是“双重想象性”命题,即意识形态是“个人与真实生存条件的想象性关系的想象性再现”。刘敏达特别提醒这里的双重想象结构:第一重是个人对生存条件的想象性关系,第二重是对这种关系的想象性再现,这种复杂结构往往被简化为单纯的“虚假意识”。第三个关键命题是著名的“质询”机制,通过警察呼喊“嗨!叫您呢!”的剧场性描述,阿尔都塞揭示了主体完成自我建构的过程。刘敏达强调,这一过程并非时间性的“转变”,而是主体存在的先验条件。
针对保罗·利科在《意识形态与乌托邦》中提出的“如果意识形态永恒且主体总已被质询,认识论断裂如何可能”这一问题,刘敏达提出了创新性解读。他通过区分“意识形态一般”和“意识形态特殊”两个层面,指出阿尔都塞的“断裂”实际上发生在从意识形态特殊到科学的过渡中,而非对意识形态一般形式的否定。这一解读同时回应了学界对阿尔都塞理论中“科学”概念模糊性的批评。在此基础上,刘敏达进一步分析道,阿尔都塞在20世纪70年代后实际上已经放弃了早期将马克思主义视为“大写科学”的立场,转而强调理论的有限性和实践性,这一转变使其意识形态理论更具解释力。
在批判性反思部分,刘敏达指出阿尔都塞理论存在两个重要局限:一是难以解释反抗的可能性,仅仅通过“阶级斗争优先性”这一形式命题来担保;二是无法调和笛卡尔-康德式经典主体与意识形态主体的关系。为突破这些局限,他引入德勒兹的“主体化”概念,通过对比分析指出:经典主体遵循“自我命令-自我服从”的理性传统,而主体化则展现社会因素对主体的被动构型过程。他特别强调,资本主义作为典型的“主体化之点”,通过微观机制将经济权力转化为个体的自我奴役,这种分析为当代意识形态批判提供了新视角。
此外,刘敏达还与在座的老师和同学们进行了深入交流,与会师生均表示收获颇丰。
最后,杨礼银教授为讲座做总结并对刘敏达的精彩讲授表示感谢。她指出,本次讲座系统梳理了意识形态理论从马克思到后结构主义的发展脉络,通过德勒兹哲学为当代主体批判提供了新范式,为理解法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色贡献了独到见解。她还特别强调,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必须立足中国语境,在把握理论共性的同时注意辨析其特殊性。

(图片:张帆; 文字:徐舒怡)